新闻
-
2025丹霞杯扑克大赛即将登陆韶关 德信竞技助力小城...
10月8日,2025丹霞杯扑克大赛将在广东省韶关市盛大开赛。这项由韶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德信竞技等智力竞技品牌协办的赛事,将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智力扑克高手和爱好者同场角逐,为这座以自然风光闻名的岭...
-
南北滋味共鸣|滋味家巡礼记青海首场启幕
祁连山下的青稞田唱响着丰收的号角, 岭南的温润气息跨越山海。 2025年9月22日, “滋味家巡礼记—— 中国双喜&天佑德青稞酒跨界联盟共建活动” 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圆满落幕。 广...
-
万唯获“中考教辅全国引领者”市场认证
2025年7月,尚普咨询集团(以下简称“尚普”)基于对中考教辅市场的深入调研,并对中考教辅销量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后做出权威认定,正式授予万唯“中考教辅全国引领者”等5项市场地位确认证书。 据悉...
财经
-
SUAC平台:侧向思维的特点
SUAC平台是一个以“区块链+5G”为基础的综合性数字应用生态平台,SUAC平台正在建立一条包含数字资产、数字交易、5G融合、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在内的全方位、多领域数字公链。SUAC平台通过专业的技术团队,以公链的安全...
科技
-
远古月球磁场去哪儿了 解谜关键是找到内部“发电机”
如果有机会登上月球,你会发现,在那里即使带上指南针,也找不到北了。这是因为现在的月球几乎没有磁场。 然而,情况并非一直如此。最近一项发表在《科学进展》上的研究认为,月球曾经有过强大的磁场,大约在...
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走进经济特区国家级新区①|大湾区科创引擎正发力
发布时间:2021/04/02 财经 浏览:339
央广网3月31日消息 3月30日,中央网信办启动“铿锵奋进的脚步 续写春天的故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
深圳作为全国六个分会场之一,与主会场跨屏联动、同步启动“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走进经济特区国家级新区”网络主题宣传活动。
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高处俯瞰深圳河。(央广网记者 夏燕 摄)
一条深圳河穿流而过,北侧是深圳,南侧是香港,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下称“合作区”)就坐落在深港两地的接壤处。
合作区总面积3.89平方公里,包括香港园区和深圳园区。其中,深圳河南侧的香港园区,是1997年深港两地共治深圳河,将弯曲的河道直接裁弯取直“造”出的一片87公顷区域。
如今,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深港合作优势互补,合作区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引擎。
目前,合作区深圳园区推进科研项目逾百个,香港科技大学创新创业项目、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量子研究院等一批高端科研项目及平台相继建成运营。
对于深港来说,合作区带来的还有两地之间人才、技术等多要素的紧密互动。位于合作区北侧的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以下简称“双创工场”)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央广网记者 夏燕 摄)
2018年8月成立至今,双创工场目前已培育了23家团队,其中港澳背景团队21家,比例达91%,包含人工智能、物联网、医疗科技、新材料等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产生知识产权199项,5个团队产值从零迈入千万元级,企业获得融资共2.32亿人民币,双创工场还获得了国家众创空间认定。
不断形成的集聚优势,也让不少科技公司创始人用“脚”投票。
“深圳最大的优势就是人才相对更容易找到。”一位港籍创业者丁克告诉记者,他所创立的公司主要研发高速高清三维机器视觉系统,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而深圳正是具备了人才优势。
同时,优惠政策的加持更加速了高端人才的集聚。以双创工场为例,这里为创业就业青年提供一个月短租免费或长租按市场价50%的优惠,此外还开展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等。
“这些事情就让人觉得很暖心。”丁克表示,随着合作区的不断推进发展,“希望未来能针对科研人员有更多的通关便利。”
(记者 夏燕)
央广网3月31日消息 3月30日,中央网信办启动“铿锵奋进的脚步 续写春天的故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
深圳作为全国六个分会场之一,与主会场跨屏联动、同步启动“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走进经济特区国家级新区”网络主题宣传活动。
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高处俯瞰深圳河。(央广网记者 夏燕 摄)
一条深圳河穿流而过,北侧是深圳,南侧是香港,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下称“合作区”)就坐落在深港两地的接壤处。
合作区总面积3.89平方公里,包括香港园区和深圳园区。其中,深圳河南侧的香港园区,是1997年深港两地共治深圳河,将弯曲的河道直接裁弯取直“造”出的一片87公顷区域。
如今,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深港合作优势互补,合作区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引擎。
目前,合作区深圳园区推进科研项目逾百个,香港科技大学创新创业项目、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量子研究院等一批高端科研项目及平台相继建成运营。
对于深港来说,合作区带来的还有两地之间人才、技术等多要素的紧密互动。位于合作区北侧的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以下简称“双创工场”)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央广网记者 夏燕 摄)
2018年8月成立至今,双创工场目前已培育了23家团队,其中港澳背景团队21家,比例达91%,包含人工智能、物联网、医疗科技、新材料等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产生知识产权199项,5个团队产值从零迈入千万元级,企业获得融资共2.32亿人民币,双创工场还获得了国家众创空间认定。
不断形成的集聚优势,也让不少科技公司创始人用“脚”投票。
“深圳最大的优势就是人才相对更容易找到。”一位港籍创业者丁克告诉记者,他所创立的公司主要研发高速高清三维机器视觉系统,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而深圳正是具备了人才优势。
同时,优惠政策的加持更加速了高端人才的集聚。以双创工场为例,这里为创业就业青年提供一个月短租免费或长租按市场价50%的优惠,此外还开展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等。
“这些事情就让人觉得很暖心。”丁克表示,随着合作区的不断推进发展,“希望未来能针对科研人员有更多的通关便利。”
(记者 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