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technology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技 > 聚世界英才 建科创高地

新闻

4月20—22日,请锁定这场在贵州举办的产业转移对接盛会 4月20—22日,请锁定这场在贵州举办的产业转移对接盛会

4月20日至22日,2024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贵州)将拉开大幕,这是国家级产业对接活动首次在贵州举...

财经

国家统计局: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3% 国家统计局: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3%

中新网4月10日电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2020年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3%。其中,城市上涨4....

  • SUAC平台:侧向思维的特点

    SUAC平台是一个以“区块链+5G”为基础的综合性数字应用生态平台,SUAC平台正在建立一条包含数字资产、数字交易、5G融合、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在内的全方位、多领域数字公链。SUAC平台通过专业的技术团队,以公链的安全...

科技

春意盎然的四月 天象“剧场”也开始“回暖” 春意盎然的四月 天象“剧场”也开始“回暖”

进入4月,神州大地处处春意盎然。随着天气回暖,天象“剧场”也逐渐热闹起来。在这个月唱主角的依然是几颗...

聚世界英才 建科创高地

发布时间:2022/01/06 科技 浏览:321

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5年领跑全国,大科学装置在大湾区形成集群之势

上个月,粤港澳大湾区迎来一场高级别的全球科学盛会:包括130名中外院士在内的世界各国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和产业界代表云集广州,参加首届大湾区科学论坛,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主旨报告。大湾区内,“科学”“创新”成为热词。

“北京有中关村论坛,上海有浦江论坛和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呼吁举办大湾区科学论坛。”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认为,论坛的举办恰逢其时,影响深远。

论坛背后,是奋力书写科技自立自强广东篇章的不懈努力,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稳健步伐。

一年来,在广东和大湾区,江门中微子实验站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大科学装置集群已具雏形;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5年领跑全国,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短板不断补齐;疫情防控科研攻关成效凸显,科技成为应对疫情和保障健康的“硬核”底气;广东新增7位两院院士,大湾区人才汇聚,“东西南北中,创新到湾区”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大科学装置“扎堆”大湾区

首届大湾区科学论坛开幕当天,《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在北京发布,广东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保持全国领先,连续5年排名第一。

广东何以连续“霸榜”全国科技创新“年度成绩单”?强弱项、补短板是一条重要经验。

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曾一度是广东科技创新最大的短板,也是制约广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是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缺芯少核”成为产业链上“卡脖子”的手。

科技创新需要久久为功。近年来,广东持续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大力推进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加快打造一支体现国家使命、具有广东实力的“科技王牌军”。

报告显示,代表基础研究能力的“知识创造”指标排名不断提升,成为广东科技创新补短板的生动注脚。

2021年,广东大手笔投入科技创新,动作不断:位于地下700米的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建设进入实验设备安装准备阶段,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和先进阿秒激光设施“抱团”,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启动土建施工……一大批科技基础设施在大湾区“扎堆”,形成集群之势。

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从0到1”的重大发现和原创成果从大湾区诞生,使这里成为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

同样面对科学前沿与基础研究、聚焦战略急需与产业支撑,广东省实验室自2017年底首批启动建设以来,正不断结出原始创新和产业转化的“硕果”。

在深圳,鹏城实验室牵头研发的超级计算机“鹏城云脑Ⅱ”,计算能力连破世界纪录;在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成果入选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在佛山,由季华实验室研制的“佛山一号”搭乘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升空,从此太空中多了一颗“佛山星”……

无论是探索科技“无人区”,还是为重点产业提供科研支撑,省实验室正加速成为广东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驶入全面建设的“快车道”。

为疫情应对提供“硬核利器”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实验室主任钟南山透露,位于广州大坦沙岛的亚洲最大胸肺呼吸中心启用在即。

“这个呼吸中心也是广州实验室的临床基地,希望通过产、学、研、政、企、金各方面的大协作,团结国内和国际的力量发展呼吸医学,共同对抗新冠疫情。”钟南山说。

科技是广东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武器,广东科技成果也为全国乃至全球抗疫提供了经验支撑。

今天,在全国各地的“猎鹰号”气膜实验室内,仍能看到工作人员忙碌、有序进行核酸检测的身影。

由广州实验室联合粤企金域医学研发的“猎鹰号”,自去年6月首度在广州大范围启用以来,已成为全国各地疫情应对的“利器”,为大规模核酸检测提供了科技支撑。

“抗疫需要哪方面的科技,我们就组织哪方面的应急攻关;应急攻关需要哪些力量,我们就积极联合哪些力量深度参与。”抗疫之初,广东成立疫情防控科研攻关组,立下这条“黄金标准”。

过去一年,广东疫情防控科研攻关持续发力,目前在多点布局研发检测产品、多条路线研发疫苗等方面已取得一系列成果。

核酸检测作为新冠病毒感染的主要检测手段,是广东科研攻关的重要方向。粤企达安基因在全国较早研发出核酸快检产品并获批使用,很快在发热门诊、急诊等场景开展快速核酸筛查。

“快检试剂上市后,我们医院核酸检测从采样到出结果由原来的4—6小时缩短至最快约1小时,检测效率大大提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检验科主任胡波说。

在疫苗研发领域,深圳康泰灭活疫苗、珠海丽珠基因工程重组亚单位疫苗、珠海丽凡达mRNA疫苗、广州恩宝腺病毒载体疫苗4条技术路线疫苗均获得国家临床试验批件,其中深圳康泰灭活疫苗更是获得了紧急使用。

2021年6月,由康泰生物研发生产的广东首款新冠疫苗在深圳打出第一针。截至去年11月底,康泰生物已向江苏、贵州、河南等省份供应2700多万剂新冠疫苗。

科技企业“千军万马齐创新”

龙头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云集,研发机构和产业技术研究院汇聚——不久前,广东评审出首批19个特色产业园,分布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汕头等地,涵盖汽车、数字创意、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

依托科技创新,在广东,更多新兴产业如潮奔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多动能。

走进广州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的无尘生产车间,生产无人车沿着空中轨道飞驰运转,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研发人员、生产工人穿梭其间,不时交流,让人感受到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力。

“芯片产业正在从‘1到N’,加速与生物医药、智能汽车、传统制造等领域相结合。”粤芯半导体副总裁李海明说。

“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是广东重点发展的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早在2020年5月,广东便发布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此后又分别发布20份战略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

2021年,广东继续发力,在全省建立实施“链长制”,以省长为“总链长”,省领导定向联系负责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去年上半年,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22184.92亿元,占GDP比重为38.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均居全国第一。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落地广东。去年11月,工信部批准建设4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其中5G中高频器件创新中心落户深圳。至此,在工信部批准建设的21家国家级创新中心中,广东拥有3家,与北京并列第一,战略性产业优势凸显。

厚植政策优势与创新沃土,广东不断推进产业升级,正在形成大大小小科技企业“千军万马齐创新”的生态。

7名学术“大牛”新晋两院院士

去年11月,广东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再添重要力量:在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中,广东7名学术“大牛”新晋院士,分别来自数学、医学、流体力学等领域。

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过去一年,广东继续大力引才育才,不断夯实创新基础。

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罗智泉便是广东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之一。“在广东,我感受到包容的气氛,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同事,并且与企业、高校、研究院所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罗智泉说。

除了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也为广东和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带来了创意与活力。

走进毗邻深圳机场的“海归岛”,一家家孵化器和初创企业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创新氛围。当地为海归人才提供6—12个月的免租创业场地等政策支持,开岛一年半就吸引149个海归创业团队。

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已经落地,未来将有更多海外科技人员到横琴开展科技项目合作。

“近悦远来,拴心留人”——在不同的场合,落地广东的人才团队常听到这句话,这是广东正着力打造的人才环境。

去年荣获“南粤突出贡献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对此印象深刻。“鹏城实验室肩负着解决人工智能重大前沿问题、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职责,我坚信这件事是能做成的。”高文说,他的最大底气之一是深圳汇聚的大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如今的广东人才涌动,汇聚起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大军。

粤进“十四五”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引领,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锻长板与补短板齐头并进,促进创新链条有机融合和全面贯通,增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要着力推进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强化空间格局塑造、创新平台建设、基础设施支撑,加快打造体现国家使命、具有广东实力的“科技王牌军”。要着力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广东路径”,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更加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攻关,打造更加坚实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源头支撑,更加凸显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更充分利用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补齐“缺核少芯”短板。

——2021年全省科技创新大会

到2025年,广东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加快形成,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国科技创新排头兵地位进一步稳固,建成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粤港澳大湾区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成为国家重要创新动力源。

——《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到2025年,广东制造强省建设迈上重要台阶,制造业整体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培育形成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全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典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30%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3%。

——《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众说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东莞分部主任陈延伟:

大科学装置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诸多领域要取得突破的必要条件,成为众多高新技术的源泉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摇篮。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检验科主任胡波:

新冠病毒快检试剂上市后,我们医院第一时间使用,从采样到出结果时间由原来的4—6小时缩短至最快约1小时,检测效率大大提高,特别是发热门诊和急诊患者的流转速度显著加快。

广州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海明:

粤港澳大湾区是制造业芯片使用集中的区域,半导体产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政府引导、资金投入,再加上大湾区雄厚的制造业基础,相信相关产业链会越来越成熟,这是属于我们的时代机遇。

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州大学教授李述汤:

我们团队与澳门科技大学联合,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立澳门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既做前沿科学探索,也做产业化示范。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大湾区有科研实力的优势,也有产业基础的优势。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