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广州:改革奋进 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

新闻

不到鸡笼顶,枉为广东人!原来,中国绝美的高山草原杜鹃花海在这里 不到鸡笼顶,枉为广东人!原来,中国绝美的高山草...

足不出粤也能“游新疆”? 在广东生活了20多年 我竟然不知道还有这样一处秘境 这里有中国绝美的高山草原杜...

财经

国家统计局: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3% 国家统计局: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3%

中新网4月10日电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2020年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3%。其中,城市上涨4....

  • SUAC平台:侧向思维的特点

    SUAC平台是一个以“区块链+5G”为基础的综合性数字应用生态平台,SUAC平台正在建立一条包含数字资产、数字交易、5G融合、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在内的全方位、多领域数字公链。SUAC平台通过专业的技术团队,以公链的安全...

科技

春意盎然的四月 天象“剧场”也开始“回暖” 春意盎然的四月 天象“剧场”也开始“回暖”

进入4月,神州大地处处春意盎然。随着天气回暖,天象“剧场”也逐渐热闹起来。在这个月唱主角的依然是几颗...

广州:改革奋进 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

发布时间:2021/10/12 新闻 浏览:192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亲自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和广东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作出重大部署,为广东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一年来,广州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焕发奋斗热情,奏响实干强音,交出合格答卷。

举全市之力支持两个合作区建设

设计时速160公里、全长58公里、人脸识别过闸……广州地铁18号线首通段不久前正式通车。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西岸南北走向的一条“交通大动脉”,18号线对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意义重大。轨道路线的互联互通,折射出广州胸怀“国之大者”,紧紧扭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纲”,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主动对接、主动服务,举全市之力支持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的担当。当前,广州正抢抓历史机遇,统筹推进大湾区建设各项工作,并将其转化为广州深化改革开放的共同机遇。

“轨道上的大湾区”加速迈进

“横琴的海滨文化突出,再加上澳门带动,能让游客体验到浓厚的度假氛围,特别是横琴长隆,孩子们都很喜欢,这已经是我们连续第二年来度假了!”今年中秋,广州的麦女士一家人再次选择到横琴长隆游玩。在她看来,横琴交通便捷,自驾两小时就能达到,跟去清远、从化的路程差不多,让人真切感受到“大湾区生活”越来越方便。

从地图上看,以广州为起点,珠江东岸路网密布:广深港高铁、广深铁路、穗莞深城际……一条条轨道线路蜿蜒而下,将广州、东莞、深圳、香港等城市紧密相连。同样是以广州为起点,西岸城市也在加快城轨、高快速路的规划建设。

此外,作为目前国家层面路网规划中唯一带有“澳”字的高铁,广珠(澳)高铁自北向南串联广州南沙、珠海横琴,建成后将成为广珠澳主轴的高速客运主通道,对于推进澳门尽快接入国家高铁网意义重大,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供强大运输保障,预计将在2022年底全线开工。

携手港澳加快实现“五联通”

事实上,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正是广州加快推进“双区”建设、深化“双城”联动的一个缩影。

制度机制“软联通”、基础设施“硬联通”、科技合作“智联通”、产业协同“链联通”和交往交融“心联通”……广州紧紧扭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纲”,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在科技领域,9月20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在全球创新集群100强排名中,“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蝉联全球第二位。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雏形初现,成就再获国际认可。

近年来,穗深港三地着力破除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的堵点,科技协同创新能量加速释放。推动广州超算中心为大湾区城市服务,实现共享超算资源,推进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等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目前已启动建设香港、深圳2个高水平实验室分部。联合澳门大学作为委托单位之一成立粤港澳光电磁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支持广药集团在澳门建设国际总部,在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建设产业基地……一系列大动作,都见证着大湾区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如今,越来越多港澳居民来内地创业就业的第一站选择在广州。2020年,广州首次参与广东省面向港澳定向招录公务员,专设职位录取了4名港澳青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更多港澳青年看到了湾区的机遇。他们也见证着广州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大湾区生活圈迈出坚实步伐:落实公立学校向港澳居民子女提供学位政策,开设港澳子弟班;推动港澳居民同等享受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待遇等。

以制度创新激活城市发展新活力

前不久开通的广州地铁18号线首通段(万顷沙-冼村),将人脸识别系统与信用系统相结合,为人们出行带来无感过闸和信用支付的便利。强大的技术背后是制度创新的优势,这是国企与民企融合创新发展以及轨道交通领域推行“链长制”的生动注脚。

深水行舟,奋楫制度创新。时下,广州正以此蹚出一条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赶考路,国企改革广州样本雏形初现、首创“政策+联盟+基金”模式推动科技自立自强走在前列、实施“链长制”全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在知识产权综合改革中知识产权成为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指南针”和“护身符”……

人才制度改革阔步前行

改革意味着创新与超越,而人才作为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身处改革前沿阵地、身为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的广州早已拥抱全球,并在人才制度改革中阔步前行。其中不得不提的是,2021年5月25日起,广州首次面向全球公开选聘130名高级管理人员,各级子企业在职的职业经理人共817人。这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广州国资国企体制机制改革推出的又一重大举措。在外界看来,国企改革在推进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的同时,还将引来“活水”,发挥“鲶鱼效应”,为下一步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做强做优做大夯实基础。

正因为国资系统勇当改革“排头兵”,坚持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相促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相统一,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持续增强。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全市国企资产总额5.2万亿元,居副省级城市第一。在深化改革中,构建新一轮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政策体系,截至9月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总体完成率近70%,提前完成年度任务,国资系统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累计推进逾500个混改项目,引进各类非公投资者1.6万多个,涉及投资额超800亿元;实施员工持股企业33户、激励人数超过1.2万人,超过全省的一半。而在资本运作方面,新增(含收购)上市公司11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达34家;完成11家(次)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或定向增发,涉及资金600多亿元。在科技自立自强方面,首创“政策+联盟+基金”模式,拥有国家级研发机构43个、院士工作站12个,数量均居副省级城市第1,累计研发机构516个。

规则联通率先突破

知识产权综合改革亦是广州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的亮点之一,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实施一年来,广州开发区建设知识产权最佳运用区、打造知识产权最严保护区、构建知识产权最优服务平台,不仅打造了“投资基金-质押融资-证券化-上市辅导-海外保险”知识产权金融服务链,为24家企业融资4.34亿元,助力科技中小企业变“知本”为资本,还发行全国首单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保险为企业出海“保驾护航”,更推动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平台建设,打造覆盖六大洲63个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权保护全球服务网络。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站在粤港澳深度合作新起点上,提升粤港澳合作水平,裨益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规则“软联通”早已率先突破,比如积极探索符合三地法律服务市场需求相接轨的机制和方案,再比如在全国首推港澳同胞远程授权办事为港澳投资者、海外华侨提供商事登记、建设工程、经营管理等政务服务事项的全球通办体验等。

制度创新,激活活力,广州勇当先锋,正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助力共建国际一流湾区。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丽莉)

蓄源头活水 筑创新之城

今年4月,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新疆“超级棉田”项目中,创下了以“2个人+极飞科技”完成耕作3000亩高标准棉田的奇迹。作为一家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公司,它研制的无人机等产品已服务超过931万农户和7.8亿亩次农田,从广州飞往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这是来自广州的科创辐射力。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一年来,走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广州创”接连出现,书写着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新答卷”。

做强基础研究“基底”

近日,广州斩获了“全国主要城市第二名”。据市科技局最新披露,2019年,广州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R&D经费的比重达13.89%,位列全国主要城市第二名,接近世界先进国家水平。而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总额方面,2019年广州投入94.12亿元,仅次于北京(355.5亿元)和上海(135.31亿元),位列第三。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之源。广州深知,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不仅要服务于今天,更重要的是引领未来。2020年,广州全国首创以市财政资金撬动共建单位,承担市科技计划项目。5年内,广州以市财政经费投入1.2亿元为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基础研究超8.5亿元,市财政经费投入放大比例超过8倍。

在增加经费投入、创新资金引导外,广州也通过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来推动基础研究工作:构建以广州实验室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引领,以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和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两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骨干,以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4家省实验室、10余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为基础的“2+2+N”战略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为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世界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钟南山院士领衔广州实验室临危受命,为我国新冠疫情攻关提供了有力的科研支撑;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创造“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世界纪录……随着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广州基础研究勇于开拓、包容创新的科研环境已基本形成。

高企迈向“做优做大做强”

今年6月,拥有超1800万常住人口的广州,有条不紊地完成了一场全球城市中最大规模的核酸大排查。这背后,是广州科技产业尤其是生物医药科技企业的支撑。

迅速提高核酸检测产量,金域医学携手广州实验室建成全省首个“猎鹰号”气膜实验室,与“猎鹰号”检测车以及广州金域实验室,在穗组成了日检测能力达520万人份(10混1检测)的“应急先行军”,更刷新了全球新冠核酸检测日单产纪录。

去年11月,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回顾“小巨人”的成长之路,金域医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梁耀铭有两个体会:一是“小巨人”专注专业,长期耕耘;二是“小巨人”能在“小赛道”里办“大事”。

6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逾1.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超3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正深扎广州这片创新沃土,成为促进广州经济提质增效的骨干力量。

9月1日,《广州市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正式实施,从加强培育认定、鼓励技术攻关、推送成果转化、科技金融支持、优化人才环境、构建专业服务6个方面让高企培育从“广州速度”迈向“做优做大做强”。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方晴)

数说广州答卷

国企改革

●截至2021年9月,广州国企资产总额5.2万亿元,居副省级城市第一。

●截至9月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总体完成率超过70%,提前完成年度任务。

●首创“政策+联盟+基金”模式,拥有国家级研发机构43个、院士工作站12个,数量均居副省级城市第1,累计研发机构516个。

基础研究

●2019年,广州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R&D经费的比重达13.89%,位列全国主要城市第二名,接近世界先进国家水平。

●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总额方面,2019年广州投入94.12亿元,次于北京(355.5亿元)和上海(135.31亿元),位列第三。

●2020年,广州全国首创以市财政资金撬动共建单位,承担市科技计划项目。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从2015年的1919家,到2020年的超1.2万家,四年时间增长了5倍多。

●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营收百亿、十亿、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自2015年以来分别增长150%、175%和204%,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近100亿元。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2020年广州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市的37.7%。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