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因水稻与广东结缘 足迹遍及南粤大地

新闻

PayKKa广交会“破圈”背后:技术沉淀与合规运营的双重驱动 PayKKa广交会“破圈”背后:技术沉淀与合规运营的双...

4月15日,第13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在广州拉开帷幕。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本届广交会...

  • 速看!票据服务行业代表深度数科发布《1月第4周-2...

    行业关键词: 票据市场、票据服务、供应链金融、票据新规、票据业务、金融服务(金融科技服务)、供应链金融、金融机构、金融科技、票据风险与合规 产品关键词: 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票据承兑、贴...

  • 深圳德贝美口腔2024 深港首届种牙梦想秀中老年人才...

    2024年11月16日,由深圳市老年协会主办、深圳德贝美口腔承办的 2024 深港首届种牙梦想秀中老年人才艺大赛正式拉开序幕。本次活动得到了深圳市老年协会、深圳各区老年协会的鼎力相助。这不仅体现了社会各界对我们...

  • 荣耀官宣荣耀300系列全球代言人杨洋、虞书欣

    还没发布就备受瞩目的荣耀 300 系列手机,又有大动作! 11 月 25 日,荣耀正式官宣杨洋、虞书欣两位当红明星成为荣耀 300 系列全球代言人,这也是荣耀数字系列首次启用双艺人代言。 荣耀数字系列始终致力于...

财经

国家统计局: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3% 国家统计局: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3%

中新网4月10日电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2020年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3%。其中,城市上涨4....

  • SUAC平台:侧向思维的特点

    SUAC平台是一个以“区块链+5G”为基础的综合性数字应用生态平台,SUAC平台正在建立一条包含数字资产、数字交易、5G融合、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在内的全方位、多领域数字公链。SUAC平台通过专业的技术团队,以公链的安全...

科技

春意盎然的四月 天象“剧场”也开始“回暖” 春意盎然的四月 天象“剧场”也开始“回暖”

进入4月,神州大地处处春意盎然。随着天气回暖,天象“剧场”也逐渐热闹起来。在这个月唱主角的依然是几颗...

因水稻与广东结缘 足迹遍及南粤大地

发布时间:2021/05/26 新闻 浏览:347

有“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袁隆平院士,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因为水稻,袁隆平几十年前便与广东结下不解之缘,足迹遍及广州、佛山、湛江、珠海、汕头、兴宁等地。

去年9月,广东省庆祝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期间,袁隆平专门为广东农业录制了一段祝福视频,他说:“仓廪实则天下安,农业丰则基础强。值此2020‘中国农民丰收节’,我向广东农民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建设,近年来无人农场等智慧农业取得重大进展,衷心祝愿广东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新会超级稻刷新全国纪录

广东拥有全国乃至全球最丰富的水稻种质资源,为杂交水稻研究提供了天然有利的条件。早在上世纪60年代,在研究培育杂交水稻和推广种植的艰辛历程中,袁隆平就与湛江结下了深厚情谊,他曾在视频中深情点赞:“湛江是个好地方,我很留恋!”

2016年,广东首个袁隆平院士工作站落户江门。当时袁老来到新会三江,在天之源种业示范种植基地的一线超级杂交稻试验田,他曾说:“我们将把江门作为重点示范基地,扩大新品种试种、推广,还要搞院士工作站,加强合作。”

2020年,由新会双水镇文发农场种植的袁隆平“Y两优902”杂交水稻,实现2019年晚造和2020年早造两季全年总产量达到1404公斤,比2019年袁隆平团队“湖南双季稻周年绿色优质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的1365公斤全国最高纪录高出39公斤,刷新了双季稻全国粮食高产纪录。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许悦 

袁隆平与广东海洋大学有段“稻”缘,他留下一个遗愿:

要让海水稻研发领先全球

昨日,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传来,广东海洋大学师生纷纷追忆、缅怀他们的特聘院士——袁隆平。

90高龄共谋海水稻大计

“希望通过海水稻论坛,各位专家、企业家贡献智慧,出谋划策、携手同心。希望广东海洋大学建设好(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督促海水稻成功。”

2020年10月29日,第二届中国海水稻发展论坛在湛江开幕。当时已90岁高龄的袁隆平院士作为论坛主席,原本准备亲自出席会议,终因身体原因,只能通过视频向论坛发表致辞。

袁隆平在视频中说:“发展海水稻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耕地开荒保护和实施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意义重大,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重大举措。”

深度合作“耐盐碱水稻”

1986年,广东海洋大学研究员陈日胜在湛江海边发现了第一株野生海水稻,申请新品种专利定名为“海稻86”,被袁隆平院士评价为继杂交稻之后水稻行业的又一次重大革命性突破。

2016年,袁隆平院士团队与陈日胜合作,海水稻进一步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2019年,广东海洋大学以本校海水稻研究团队为依托,成立了中国东盟海水稻研究院,聘请袁隆平为荣誉院长和学校特聘院士,并在袁隆平的建议和支持下筹备建设“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

让中国海水稻领先全球

2020年4月,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召开试验现场观摩及建设推进会,袁隆平亲临观摩现场指导。广东海洋大学耐盐碱杂交水稻新品种万胜优天弘4号、海优2号两个品种表现优异,袁隆平当场竖起大拇指以示赞赏。

当听到湛江、江门基地海水稻试种情况良好,耐盐度可高达0.6%甚至0.9%时,袁隆平非常高兴地说:“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就是挖掘耐盐碱基因,并转到高产杂交稻上,这样,杂交海水稻就如虎添翼,就使中国在海水稻领域率先在世界上取得突破。”

袁隆平院士还表示,非常愿意推动广东海洋大学海水稻创新团队的建设,挖掘“海稻86”耐盐碱基因与三代杂交稻技术融合,并表示在适当的时候将到湛江考察海水稻研发进展,看看他提供给该校的“超优千号”在湛江基地的试种情况。

如今,袁老带着“再到湛江看看”的愿望走了,广东海洋大学师生表示,将继承他的遗愿,在杂交海水稻领域继续努力创新!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袁增伟 通讯员 王世超

21年前记者采访笑问“隆平高科”涨势,袁老趣答:

“我最关心的是杂交水稻怎样才能更高产”

当时“隆平高科”股票已上市,股价涨势很好。在我完成采访的主要内容之后,便与他聊起家常和“隆平高科”股票的上市情况。袁隆平院士一生淡泊名利,广受国人尊敬。2000年12月,2000年中国超级杂交稻年度总结大会在信宜市召开,我作为羊城晚报记者前往采访,一个细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近‘隆平高科’股票涨势很好啊。”我话刚出口,袁隆平立马笑呵呵指着坐在他旁边的夫人说:“这个事我不管,你要问就问老太婆。”

他接着又说:“股票上市,什么时候涨了,什么时候又跌了,这事我都不管,我关心的是我的杂交水稻长得怎样,能不能更高产……”

“其实啊,我就是一个种田的,也就是一个农民。国家信任我,给我团队,我就要发挥我的专长,把杂交水稻搞好,这就是我的最大任务。至于钱财嘛,对我来说只是个数字,我最关心的是我的杂交水稻。”袁隆平的一番话令我记忆犹新,受益匪浅。(袁增伟)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侯梦菲

“稻花飘香的时候,如果我身体好,我一定要到现场去看一看。”去年6月3日,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的隆平院士港正式启动建设,袁老在发来的祝贺视频中许下了一个“稻香之约”,如今,袁老却失约了……

心系隆平公园建设

去年2月,由袁老选址、谋划和题名的“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公园”在黄埔区启动建设,引起各方关注。

袁老为何会与黄埔区的几座“江心小岛”结缘?5月22日,黄埔文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黎学军向羊城晚报记者介绍了隆平公园的“前世今生”。

早在2017年,广州市就赋予长洲岛“珠江国际慢岛”的定位。2019年12月,黄埔区领导带队前往海南征求袁老的意见。从超优1000谈到第三代杂交稻,从长洲岛谈到黄埔军校……一提起黄埔军校,袁老便滔滔不绝,兴致盎然。得知黄埔区要邀请他在长洲岛上建设现代农业科技“黄埔军校”,袁隆平欣然应允。

2020年2月,由袁老亲自谋划、选址和题名的隆平国际现代农业水稻公园正式落户黄埔,项目一期大吉沙岛水稻公园同步开耕。开耕次日,身在三亚的袁老提笔给黄埔写信,不仅为黄埔速度、营商环境点赞,还祝贺大吉沙水稻公园试验田纳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示范点,并提出了力争双季稻亩产1500公斤的目标!

打造现代农科“黄埔军校”

黄埔和袁隆平的缘分,并未止步于隆平公园。

去年5月,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选址黄埔长洲岛建设隆平院士港,共同打造现代农业科技“黄埔军校”,该项目由袁隆平领衔建设。袁老出席签约会,并表示对第三代杂交水稻种植基地项目实现双季稻亩产1500公斤的预期目标充满信心。

一个月后的6月3日,在距离黄埔军校不到2公里的长洲岛南端,隆平院士港正式启动建设。这一项目总投资12亿元,总建筑面积约6.9万平方米,将通过引进高端农业科技资源,科学开发岛上农田资源,打造跻身世界一流的农业科技研发高地、农业科技项目孵化中心、农业高科技企业集聚区等。

“隆平院士港在黄埔区正式开工,我感到非常的高兴!”在隆平院士港启动建设的祝贺视频中,袁老还许下约定:“稻花飘香的时候,如果我身体好,我一定要到现场去看一看。”

目前,隆平院士港的基建已进入尾声。7月1日前后,院士港博物馆主体结构有望封顶。据了解,隆平公园还将以大吉沙隆平稻香园国家级试验田为载体,打造“禾下梦”袁隆平院士雕像、大吉粮仓、无人农场,建设农业智慧+科技大脑,运用消费大数据指导农业精准生产。

华农教师追忆袁隆平:亲自下田指导,实干、创新……

他的精神让后辈深受鼓舞

“听到袁老师逝世的消息,我的眼泪不由自主流了出来,深切怀念他老人家……”昨日,华南农业大学水稻研究室主任、教授,农业农村部华南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长唐湘如告诉记者,袁隆平不断创新、实干兴邦、亲力亲为的精神让他深受鼓舞。

据介绍,2016年由广东省农业厅组织,袁隆平院士主持,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华南农业大学为技术支撑,唐湘如团队实施了“华南双季超级稻年亩产三千斤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该项目在广东省兴宁市实施连片全年总面积280亩(早晚季各140亩),验收测得早季平均亩产832.1公斤,晚季平均亩产705.68公斤,双季超级稻年亩产1537.78公斤(3075.56斤),创下双季稻产量世界纪录。

“袁老师曾亲自来广东兴宁下田指导4次,亲自组织专家验收2次。他平易近人,对我们开展水稻高产高效栽培具有模范引领作用。”唐湘如说道。

据了解,经袁隆平推动,2015年1月21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还与设在华南农业大学的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成合作,双方在超级稻育种、航天育种等领域展开合作。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袁隆平爽快答应:当然可以

“国宝”来了!“粉丝”田头求合影

2010年,袁隆平的超级水稻首次被引入广东,珠海率先启动超级稻高产示范工程。珠海水稻种植主要集中在斗门区。袁隆平院士五次来珠海,四次到斗门。

“非常认真、严谨,非常和蔼、幽默,非常开朗。”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的王爱民回忆,除了交流种植技术,平易近人的袁老还爱聊生活小事。“他还会打球、游泳、拉手提琴、下棋,说得一口流利的英文。”王爱民称。

“他每次都是直奔田间去。有一次还下着小雨,他不时弯下腰去,折起稻穗仔细查看和点数稻谷颗粒数,身影让人动容。”王爱民回忆间不禁哽咽。

时任珠海斗门农业局局长的李炳秋说,袁老曾在田间教导他们,“人就像种子,要做颗好种子。”坚守初心,一心为民,袁老做到了。

2016年7月6日,袁隆平来到斗门莲洲镇十里莲江视察。“国宝级”人物来了,在场不少人虽然有“求合影”的愿望,但又担心被拒绝。

袁老在田间指导完毕,一位“粉丝”走上前小心翼翼地问:“袁老,可以跟您合个影吗?”袁老没有任何迟疑,爽快地回答说:“当然可以啦!”

他话一出口,现场气氛立刻变得热烈起来,原本没抱希望的人纷纷上前与袁老合影。袁老一直微笑着配合。离开前,他再次走近水稻田,俯下身子折起稻穗。眼前的大地,他曾充满期待。

(杨雪薇 卢展晴 阮姗姗 梁少冰)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