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financial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广州“战疫”,让世界相信中国经济的韧性

新闻

4月20—22日,请锁定这场在贵州举办的产业转移对接盛会 4月20—22日,请锁定这场在贵州举办的产业转移对接盛会

4月20日至22日,2024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贵州)将拉开大幕,这是国家级产业对接活动首次在贵州举...

财经

国家统计局: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3% 国家统计局: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3%

中新网4月10日电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2020年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3%。其中,城市上涨4....

  • SUAC平台:侧向思维的特点

    SUAC平台是一个以“区块链+5G”为基础的综合性数字应用生态平台,SUAC平台正在建立一条包含数字资产、数字交易、5G融合、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在内的全方位、多领域数字公链。SUAC平台通过专业的技术团队,以公链的安全...

科技

春意盎然的四月 天象“剧场”也开始“回暖” 春意盎然的四月 天象“剧场”也开始“回暖”

进入4月,神州大地处处春意盎然。随着天气回暖,天象“剧场”也逐渐热闹起来。在这个月唱主角的依然是几颗...

广州“战疫”,让世界相信中国经济的韧性

发布时间:2020/02/21 财经 浏览:511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以及一座辐射力日益强大的国际大都市,在抗击新冠肺炎的全民“战疫”行动中,广州正承担特殊作用。
首先,从经济地理来讲,“中国制造”的核心地带珠三角是抗疫物资的主要生产地,广州作为珠三角物流、人流和资金流的配置中心,承担好配置和枢纽作用,显然关系到这场“战疫”的成败。
同时,对广州自身来说,在非常时期抵御风险,实现经济平稳发展,同样事关大局。实际上,再强大的病毒,再险恶的疫情,终将被中国人民战胜,“战疫”终将成为过去,而经济发展则是永恒。
尤其在当下,中国经济正面临三重背景:一是自身结构调整之下的增速放缓;二是国际贸易博弈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三是疫情的冲击不容低估。
2019年,广州经济增速为6.8%,名列四大一线城市第一。鼠年开局,广州继续做好一线城市表率,成功“战疫”并实现经济平稳发展和结构调整显得格外重要。这既是支援全国人民的“战疫”行动,也是向全球彰显中国实体经济的强大韧性。
经济“战疫”的广州速度
在疫情爆发之后,广州反应迅速。从大年二十九开始,广州的口罩厂企业主和员工便纷纷放弃休假,提前复工无条件支援全国“战疫”。
2020年1月26日,广东省发布通告,决定在全省公共场所实施佩戴口罩的控制措施。第二天即大年初三,广州便已有5家口罩企业全面复产,广州率先大规模启动了抗疫物资生产。
珠三角是中国医疗器械、普通卫材的重要生产地带,作为核心城市的广州,快速复工,无疑为抗击疫情开了一个好头。

在位于广州开发区的广州创维平面显示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佩戴口罩在流水线上作业
如果说快速复工,是鼓舞了士气,那么着手应对疫情冲击,让经济实现平稳发展则是在构建面向长期的信心。一开始,广州即着力于夯实实体经济的根基——广大中小微企业。
2月6日,广州即通过了15条措施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这些措施犹如一张安全网,覆盖了从房租、融资成本、社保费率到税收等主要成本项,扶持主要面向了餐饮、商贸、交通等受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企业和105万户个体工商户。
广州的商业地租在一线城市中最为温和,但减租礼包依然毫不含糊。广州的减租是由国企来减免,换句话来说,即由国资系统来对民营中小企业进行紧急“输血”。
比如,对承租市属和区属国有企业物业用于线下商业实体店经营的中小微企业,减免2020年2月和3月房租或铺租。预计,市属国有物业将减免租金6亿元。
金融方面,广州鼓励银行机构在原有贷款利率水平上降低10%以上,确保2020年上半年小微企业和个人经营性贷款融资成本低于2019年同期。总量上,则要求信贷余额和户数不低于2019年同期。

2月10日,广州珠江新城的广州国际金融中心大楼,工作人员在为来访客人做登记
除了加强和四大行等国家级金融机构的协调之外,市属金融机构也一马当先。广州银行、广州农商行计划今年新增中小微企业贷款570亿元,并全面下调新投放中小微企业贷款利率,预计市属银行让利16.5亿元。
除了真金白银“输血”,社保、税收减免也不可或缺。在社保方面,广州要求阶段性调整全市失业保险浮动费率至2020年12月底,并对缴费系数进行下调。对符合不裁员少裁员等条件的参保企业,可返还其部分失业保险费。
在税费减免上,企业受疫情影响发生重大损失,符合条件的,可申请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困难减免。
据估计,广州实施这些援企稳岗政策,预计将为企业减负约50亿元,一大批受到疫情冲击的中小微企业将得到实打实的帮助。
“两个作用”捍卫市场机制
广州的各项“护企”措施始终贯彻着一个原则,即发挥好“两个作用”,一是让巿场起决定性作用,二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广州的各项“护企”措施始终贯彻着一个原则,即发挥好“两个作用”,一是让巿场起决定性作用,二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市属国企的减租和市属金融机构调低利率,对中小微企业进行必要和及时的“输血”,是更好地发挥了政府作用。同时,也以政府的决心来营造一种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的社会氛围,带动其他金融机构和大企业来帮助中小微企业。
这个带动过程,很大程度采取了一种市场激励的手段。比如,为加强激励引导,广州市财政统筹安排5亿元,对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保障中小微企业运转工作中的金融机构和各类企业给予财政奖励。显然,尊重市场力量,并以政府力量为杠杆带动市场力量,是一种事倍功倍的明智之举。
广州“护企”的力度不可谓不大,大手笔的坚实后盾是城市经济实力的稳步增长,而这种增长过去长期都不动声色。
在过去的2019年,广州经济增速在四大一线城市中名列第一,达到了6.8%,增速比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同期,深圳、北京和上海的增速分别为6.7%、6.1%和6.0%。
经济稳中有进,很大程度来自于近年来对产业结构的成功调整。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为主导的IAB产业,已成为广州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引擎。
比如,2019年,广州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8.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0%,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7.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2%,比重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的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增长53.5%;培育成长中的生物药品制造业、智能消费设备制造业和工业机器人制造业产值分别增长23.7%、9.6%和9.8%。在“战疫”非常时期,这些产业的勃发让外界不能不看好广州经济的潜力。

目前,广州企业已逐渐复工,在广州国际金融中心大楼里,电梯口贴上了温馨提示
新旧动能的成功转换,得以于厚积薄发。
2018年,广州印发《广州市加快IAB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明确发展目标。之后,随着一大批集成电路、生物制药、显示终端和智能汽车等大项目的落地,IAB产业底层架构已完成构建。
显而易见,IAB产业势必是各地争抢的香饽饽,为何大项目不断落户广州?这很大程度和广州近年狠抓营商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2018年,《广州市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颁布,这被外界称为是广州营商环境1.0改革。2019年3月,《广州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则是2.0改革。
2019年7月,《广州市推动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行动方案》让改革再提速。2020年1月,广州又制定了《广州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正式启动了3.0改革。
无论是营商环境的不断改革优化,还是抗击疫情的果断措施,都可以看出广州对市场机制的尊重,以及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方面的创新能力。

 
疫情终将过去,经济才是永恒。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广州深谙经济发展的市场规律,更懂得在国际贸易形势依然充满变数,国内结构调整还在继续推进的时点,一座国际大都市应该怎么做,怎么走。
而且,走好每一步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层面的齐头并进。
“系统工程”打造经济韧性
内需、出口和投资这“三驾马车”的经济增长框架,是20世纪下半页全球经济学家对东亚奇迹进行归纳的成果,并一直为很多经济体的优秀治理者所信奉。
今天,它依然不过时。
每一驾“马车”的快速突进,都会带来经济增长的加速,过去的“东亚奇迹”靠出口,而中国的增长则有赖于“出口加投资”。然而,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或者说韧性,就不能单兵突进,而是有赖于三驾马车的平衡。唯有平衡,才能打造一个经济增长的强大推进系统。
2月6日,广州通过了《广州市贯彻落实〈政府投资条例〉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一直以来,政府投资是我国各大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它也两个约束:一是必须提高投资效率,二是不挤压民间投资。国家出台《政府投资条例》的目的正在于此。
广州快速制定《实施意见》,着眼于提升政府投资质量效能,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既能在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促进投资稳增长,也有利于点燃民间投资进一步扩大的热情。

在出口方面,广州在2019年12月通过了《广州市建设外贸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8个方面、32项举措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预计2022年,广州市外贸规模将达1.1万亿元,进出口额超亿美元的企业将超300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占全市比重将超25%。
内需始终都是广州的强项。
近年来,在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广州长期位居一线城市第一。本次“护企”的诸多措施,很多都指向了内需。也就是说,广州“护企”措施的推出,既为了对冲疫情影响,更着眼于三驾马车平衡,打造广州实体经济坚实的基本面和强大的韧劲。
经济的韧性也来自于微观主体的转型升级。以制造业为例,在面对疫情的时候,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工业企业通过“机器换人”和“工业大脑”,以技术代替人力,往往能降低了企业在疫期的风险。
实际上,广州是国内大城市中率先提出机器换人的城市之一。2014年,广州即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市8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

 
目前,广州已集聚了广州数控、瑞松、明珞装备等一打批龙头企业,形成了从上游研发设计到中游生产,以及下游系统应用集成的完整产业链。2019年,广州工业机器人制造业产值增长9.8%,居全国前列。广州既是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高地,也是研发和制造中心。
机器人产业只是一个截面,它让所有人相信,广州经济韧劲十足,更充满想象力。
同时,在全球共同“战疫”的非常时期,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广州果断应对,并尊重市场,无疑是在告诉全世界:中国经济的韧性既来自于企业家的灵活、劳动者的坚韧,也来自于良好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