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迪森线路板(深圳)有限公司:以高新技术引领PCB制...
在电子科技产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迪森线路板(深圳)有限公司凭借其在PCB制造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卓越成就,作为电路板制造领域的佼佼者,正不断推动行业进步与发展。 (迪森线路板(深圳)有限公司) 深圳市...
-
成渝文旅再携手 巴蜀风韵闪耀2025广州国际旅游展览会
成渝文旅再携手,巴蜀风采绽放花城。5月15日—17日,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联合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共同亮相2025广州国际旅游展览会,以“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为主题打造联合展位,展示成渝两地特色文旅资源、...
-
PayKKa广交会“破圈”背后:技术沉淀与合规运营的双...
4月15日,第13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在广州拉开帷幕。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本届广交会吸引了来自216个国家和地区超14.8万名境外采购商,线上线下参展企业突破4.3万家,充分展现了全球贸易复苏背景...
财经
-
SUAC平台:侧向思维的特点
SUAC平台是一个以“区块链+5G”为基础的综合性数字应用生态平台,SUAC平台正在建立一条包含数字资产、数字交易、5G融合、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在内的全方位、多领域数字公链。SUAC平台通过专业的技术团队,以公链的安全...
科技
-
远古月球磁场去哪儿了 解谜关键是找到内部“发电机”
如果有机会登上月球,你会发现,在那里即使带上指南针,也找不到北了。这是因为现在的月球几乎没有磁场。 然而,情况并非一直如此。最近一项发表在《科学进展》上的研究认为,月球曾经有过强大的磁场,大约在...
在非遗艺术中传承文化,越秀区2个案例获全省精品奖
发布时间:2022/04/02 教育 浏览:299
近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省非遗工作站(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主办的2021年度广东省“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征集活动结果揭晓,评选出十大精品案例及十大优秀案例。在本次评选中,广州市分别获得3个精品案例奖,2个优秀案例奖,获奖数量在全省各地市中名列第一,其中越秀区荣获2个精品案例奖,分别是《非遗进校园越秀模式》和《广彩、通草画活动实践案例》。
开创非遗进校园越秀模式
从2014年起,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越秀区教师进修学校、越秀区少年宫、省非遗保护中心、省非遗促进会等单位的力量共同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一是开创非遗TOT模式。率先把以教师为中心的TOT模式(Training of Trainers)应用至非遗传承领域,以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研修为切入点,邀请传承人开办榄雕、广彩、广州珐琅、剪纸、押花等培训课程,孵化非遗骨干教师队伍,解决了传承人进校园人手不足的问题,使教学方法更贴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状况,惠及了超过400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间接辐射5万余名青少年。
同时以赛促教,利用每年举办广东省非遗创意设计大赛的契机,指导教师、校方总结提炼实践经验,围绕教学案例、课堂作品、教学论文等内容参与大赛,并通过研讨会、展览、QQ群等形式,面向全省教育系统进行“线上+线下”的展示和共享,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复制的教学设计模式,为更多有志于非遗传承的市民提供方便。
在教材制作方面,越秀结合《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学段和领域,与广彩瓷、通草水彩画绘制技艺、广绣、榄雕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合作,编写出版岭南地区首套非遗传承系列教材《非遗玩家》,并在十数所中小学开展试点教学实践,为“非遗进校园”教学活动提供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基础和支撑。四是提供全方位浸入式非遗学习情境。组织非遗传承人通过第二课堂、“430课堂”、社团活动、艺术节、“空中课堂”、专题讲座、社区导赏、暑期兴趣班、主题故事会等形式走进全省逾40所院校,开展超40万课时,以及数十场专题实践活动,涵盖幼儿园、小学、中学、中职技校、特殊教育学校、高等院校等多个教学培养层次。五是探索非遗反哺社会服务经验。
针对残障、留守、随迁等困境青少年的特点与需求,与数间社会服务机构合作,开展广州箫笛、咏春拳、太极拳、通草水彩画、广彩等多场“非遗+特殊教育”“非遗+候鸟儿童”活动,在拓展非遗进校园辐射面的同时,提高了困境青少年的社会可见度,推动残障人士学习专业技能,探索“非遗传承+残障就业”双赢路径。六是以非遗振兴乡村教育。广州市第三中学实验学校、广府庙会公益基金会结合乡村振兴工作,把广彩、通草水彩画绘制技艺等项目带到清远多所中小学开展传承体验活动,丰富山区青少年课余生活,培养学生对岭南文化的热爱。
广彩、通草画成为学生传承非遗热门选项
广州市第三中学实验学校坐落于越秀区五仙观旁,历史文化丰厚,人文气息浓厚,学校因应地域历史文化传统,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彩,以艺术科牵头,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学校通过挖掘教育资源,在越秀区文化局、越秀区少年宫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相继开展了通草画、广彩、太虚拳等非遗课程的研发,通过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培养一批又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近三年来,学校学生的广彩、通草画优秀作品获省、市、区的奖励200多人次,在越秀区文化馆、五仙观、广州市第三中学教育集团、越秀区立体学区等多个场所展出,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赞赏。
学校积极与越秀区文化局联系,落实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名单,设置专门的工作室,购买专业的烤炉、通草纸等设施、设备、材料,用于进行广彩、通草画的学习、交流活动。
一直以来,学校秉承“岭南先贤精神滋养下的贤人教育”理念,围绕“非遗进校园”,开展艺术教育教学及校园文化建设,艺术教育工作呈现蓬勃发展的新态势。把课程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灵魂,引领学校内涵发展。有机融合国家课程和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面向每一位学生,为每个学生创造不断尝试和探索成功的机会。
结合学校的社团活动,利用每周三下午第八节,请非遗传承人到校与学生开展交流、上课等活动。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学者及代表性传承人指导编写学校校本教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固化为系统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