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education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直播+”赋能乡村美育 博物馆里的“传统”打开农村娃“未来”

新闻

中外热门IP迷人眼!瞄准授权新风口,深圳国际授权展完美收官 中外热门IP迷人眼!瞄准授权新风口,深圳国际授权...

2023年是消费复苏的一年,也是IP衍生消费的高光之年,市场上的火热也延续到了深圳国际授权展的现场。作...

财经

国家统计局: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3% 国家统计局: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3%

中新网4月10日电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2020年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3%。其中,城市上涨4....

  • SUAC平台:侧向思维的特点

    SUAC平台是一个以“区块链+5G”为基础的综合性数字应用生态平台,SUAC平台正在建立一条包含数字资产、数字交易、5G融合、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在内的全方位、多领域数字公链。SUAC平台通过专业的技术团队,以公链的安全...

科技

春意盎然的四月 天象“剧场”也开始“回暖” 春意盎然的四月 天象“剧场”也开始“回暖”

进入4月,神州大地处处春意盎然。随着天气回暖,天象“剧场”也逐渐热闹起来。在这个月唱主角的依然是几颗...

“直播+”赋能乡村美育 博物馆里的“传统”打开农村娃“未来”

发布时间:2019/05/17 教育 浏览:774

22个省市自治区,150多所乡村学校,数万名学生,通过“带乡村孩子走近博物馆”陌陌直播公益课,有机会“走近”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国内知名博物馆。
 
“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这是2019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也正是博物馆专家学者们,来到直播间“传道授业”的初衷: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授课,即时生动的交流互动,让乡村孩子们在感受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给他们打开一扇“走出去,看未来”的窗户;也是首次走进直播间授课的博物馆专家学者们,对普及推广博物馆教育这个时代课题的尝试和求解。
 
【小标题】让“传统”在直播间里活起来
 
“一件青铜鼋,它既包涵了商代的历史文化背景,也有古人射箭习俗和弓箭飞行的科学原理,还有现代的动物保护意识。”
 
5月14日,“带乡村孩子走近博物馆”直播公益课的第八讲,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策展人黄一,带来的商代“作册般”青铜鼋主题课,让直播间另一头的乡村孩子们,瞪大了好奇的眼睛。
1910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黄一分享商代青铜鼋

 
孩子们对文物的关注点,是直观的。“古人射箭为什么会这么准?”“鼋和乌龟是同样一种动物吗?”
 
文物对于孩子们的影响,是复杂的。“我们的祖先太聪明了,几千年前就会铸造这么复杂的青铜器!”“鼋为什么会濒临灭绝,是人类造成的吗?”
 
如何处理好直观和复杂的矛盾,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文物,在直播间里“活起来”?
 
包括黄一在内受邀讲课的博物馆专家学者们,一直在思考。
 
在第二堂直播公益课里,湖北博物馆原陈列部主任王纪潮,用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料,给孩子们介绍了国宝曾侯乙编钟。
1911

湖北博物馆原陈列部主任王纪潮和孩子们互动交流

 
王纪潮说,“先让文物在直播间里‘活起来’,才能让孩子们感兴趣,才能让文物和文化影响到孩子”。
 
这也是博物馆专家学者们的共识。
 
“我尽量避免像传统授课那样,用刻板的文字来展现内容”。首堂公益直播课上,上海博物馆馆员张经纬在课件里选了一张自己穿着赫哲族鱼皮衣的照片。他的讲解是孩子们熟悉的生动语态,“脱了鱼皮衣之后,身上也会留下鱼腥的味道,走在街上小猫都会追着跑呢!”
1912

上海博物馆馆员张经纬的授课用上了小朋友喜闻乐见的语态

 
“立足孩子的知识储备,才能让他们记得住”。天津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金鹏,引用天狗吃月亮传说和唐诗咏月名篇,介绍“月有食”卜骨,并以十二生肖为例,解释甲骨文的象形功能。
1913

在天津博物馆金鹏的课上,孩子们观看视频资料时开怀大笑

 
“这座雕像在出土时有一些残损,大家对照修复前后的图片看一看有哪些变化”。首都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刘丞为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把“找不同”的小游戏环节引入课堂讲解,逐一介绍文物修复部位和技术工艺。
 
直播所特有的即时互动性,让每堂公益课最后10分钟的提问时间,成为孩子们最活跃的环节。为了解答孩子们千奇百怪而又充满童心的问题,专家学者们也是有备而来。
 
陕西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梁勉,特意准备了一件馆里的文创产品“贵妃香囊”,在提问环节和孩子们展示。“同学们问唐代金银器中有没有生活用品,大家看,唐代的女同学就会佩戴这种精美的香囊”。
1914

梁勉和孩子们分析唐代金银器的制作工艺

 
“40分钟一堂课,很多文物知识点无法展开,很多孩子的问题来不及解答,希望以后有机会还能给孩子们讲课”。在课上,浙江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石超用多段视频全面展示了镇馆之宝越王者旨於睗剑,还介绍了杭州西湖美景,邀请孩子们有机会前来游览。
 
引人入胜的主题,深入浅出的讲解,灵活有趣的互动,“带乡村孩子走近博物馆”直播公益课,让“高冷”的文物褪去了神秘的面纱,让博物馆馆藏文物活了起来。
 
【小标题】直播公益课给孩子们打开一扇窗
 
博物馆的职能之一便是教育。通过短短的四十分钟直播课,能否滋养这些孩子们的思想与心灵?能否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和精神有所启迪?能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们的心智?
1915

南京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卢小慧博士

 
南京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卢小慧博士认为,直播技术为博物馆人提供了一个给乡村孩子进行博物教育的平台。“直播是普及历史文化教育很好的媒介,可以实现课程资源共享和对教学中难点问题解答的共享,优化教育资源。”
 
“小时候老师带我们去参观博物馆,广西的青铜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我就有了一个长大以后到博物馆工作的梦想。”出生在广西桂林的黄一,在课上用自己的成长经历激励孩子们“走出来”。
 
湖北博物馆王纪潮说,“文物和文物背后的知识,孩子们可能现在还理解不了,但他们一定会被震撼到,他们会记住,记一辈子,说不定以后就想要去博物馆里看一看,去外边的世界看一看。”
 
而在乡村学校的教师看来,是互联网直播把乡村教育资源里稀缺的博物美育课,送到了教室里。
 
“博物馆对于我们这里的孩子来说,就是一个课本上的概念。”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一位学校老师说,乡村的孩子们从没去过博物馆,“通过直播公益课,弥补了因为地域、时空带来的缺憾,让孩子开阔了眼界。”
 
开了眼界的孩子们,用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博物馆专家学者们眼前一亮。
 
贵州省兴义市马岭镇龙井书院的孩子们,看完卢小慧“荣启期与竹林七贤砖画”主题讲课后,对竹林七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写、画下充满童趣和思考的课后心得。
 
课后,学校老师们收集了近百份写给卢小慧的信,有孩子在信中说,“希望有一天也能到博物馆工作”。
1916

一位孩子的课后感悟

 
“我想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应该是达到了”,卢小慧颇有感慨,“孩子们的课后心得和信件,让我发现他们具有很高的天赋,如果给他们同样的平台和资源,这些乡村孩子应该是不亚于城市中生活成长的孩子们,只要有人能帮他们打开一扇窗户。”
 
【小标题】“直播+”求解博物馆美育资源不均衡
 
2016年,全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达到4873家。2018年,走进博物馆参观的总人次已达到了10.08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节假日和周末走进博物馆,领略文物背后蕴含的浩瀚历史,很多家长也把孩子带到博物馆,给孩子进行历史和博物启蒙。
 
与博物馆热的亮眼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于很多乡村学校的孩子们来说,博物馆仍是一个仅存在于课本中的概念。
 
“只有少数学生出过远门,最远也只是去过省城,可能很多人一生都没有机会去大博物馆看一看。”湖南省沅陵县陈家滩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老师说。
 
“如今学校里每个班级都建成了多媒体教室,都有了‘班班通’,但优质的专业课程和优质的师资力量还是较为缺乏。尤其是在博物教育等素质素养教育领域,网络授课的运用还不多,形式也还比较局限。”山西省中阳县暖泉小学的老师介绍。
1917

每周二下午观看直播公益课,成了许多孩子们最期待的事

 
互联网直播技术,用一根网线,把博物馆带到了乡村学校的课堂上。
 
从今年3月起,国内十所知名博物馆的专家学者,陆续受邀在陌陌直播公益课上,面向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150多所乡村学校的数万名孩子,推出10堂“带乡村孩子走近博物馆”直播公益课。
 
截至目前,上海博物馆、湖北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浙江博物馆、首都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专家学者,已在陌陌直播公益课上,为孩子们讲解了十几件浓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国宝级文物。
 
作为陌陌直播公益课的第二季,“带乡村孩子走近博物馆”项目由北京网络文化协会指导,陌陌科技联合途梦教育、国学院网主办,延续第一季“给乡村孩子的最美传统文化课”的初衷:通过互联网直播技术,把优质的美育教育资源,送到乡村学校去。
 
“直播+”赋能乡村美育教育,突破了传统美育的空间隔阂、技术限制和观念束缚,把博物馆和乡村孩子们连接到一起,把优质的传统文化知识送到了乡村课堂,也把“走出去,看未来”的种子,种在了乡村孩子的心里。 而直播的技术优势,也为专家学者们打开一扇拓展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窗,让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找到更好地面向青少年,发挥博物美育教育的职能的新方式和新角度。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