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速看!票据服务行业代表深度数科发布《1月第4周-2...
行业关键词: 票据市场、票据服务、供应链金融、票据新规、票据业务、金融服务(金融科技服务)、供应链金融、金融机构、金融科技、票据风险与合规 产品关键词: 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票据承兑、贴...
-
深圳德贝美口腔2024 深港首届种牙梦想秀中老年人才...
2024年11月16日,由深圳市老年协会主办、深圳德贝美口腔承办的 2024 深港首届种牙梦想秀中老年人才艺大赛正式拉开序幕。本次活动得到了深圳市老年协会、深圳各区老年协会的鼎力相助。这不仅体现了社会各界对我们...
-
荣耀官宣荣耀300系列全球代言人杨洋、虞书欣
还没发布就备受瞩目的荣耀 300 系列手机,又有大动作! 11 月 25 日,荣耀正式官宣杨洋、虞书欣两位当红明星成为荣耀 300 系列全球代言人,这也是荣耀数字系列首次启用双艺人代言。 荣耀数字系列始终致力于...
财经
-
SUAC平台:侧向思维的特点
SUAC平台是一个以“区块链+5G”为基础的综合性数字应用生态平台,SUAC平台正在建立一条包含数字资产、数字交易、5G融合、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在内的全方位、多领域数字公链。SUAC平台通过专业的技术团队,以公链的安全...
科技
-
远古月球磁场去哪儿了 解谜关键是找到内部“发电机”
如果有机会登上月球,你会发现,在那里即使带上指南针,也找不到北了。这是因为现在的月球几乎没有磁场。 然而,情况并非一直如此。最近一项发表在《科学进展》上的研究认为,月球曾经有过强大的磁场,大约在...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推出“理解系列”丛书 探索立德树人新形式
发布时间:2020/07/29 教育 浏览:715
近日,《理解民生:社会政策调查报告选集(2019)》一书出版,标志着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主编的“青年中国说·理解系列”丛书发轫。据介绍,作为丛书的第一部,《理解民生》收录了由学院本科生为主体组成的10个调研小组在中山大学副教授陈永杰指导下完成的10篇调研报告,分别聚焦于养老服务、教育扶贫、社会组织与基层社会服务供给三个重要的民生领域。
据介绍,“理解系列”酝酿有时,让青年学生扎根中国治理的丰富实践,围绕国家治理的诸多领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以青年学生的视角讲好中国故事。持续推出该丛书的目的是让青年学生在此过程中操练研究方法,同时培育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图为《理解民生:社会政策调查报告选集(2019)》。新华网发
扎根中国治理实践 探求公共事务新知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的学科传统历史悠久,并逐渐形成了“善政天下、良治中国”的办学理念。当下,学院把中国治理的丰富实践作为新时代国家治理领域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新知之源。
以《理解民生》为例,学生深入国家治理与民生问题的现场,深入剖析珠三角地区的四个改革案例,加深了对养老服务的中国实践的认知;以入学公平、慈善融资与对口就业等三个方面的案例为切入点,对社会流动背景下的教育问题提供了有启发的新见解;同时,还从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入手,讲述了社会治理转型背景下基层治理的鲜活故事。
图为学生深入街头巷陌调研。新华网发
《理解民生》一书的主编陈永杰对这项工作的多重意义进行了言简意赅的概括:“让学生带着理论知识走进现实世界,在各种碰撞中认识和思索政策改革的得与失,在此过程中尝试新的学生培育方式以及助力中国治理的经验梳理。”
事实上,部分参与调研和撰写调研报告的同学,在此过程中增强了问题意识和好奇心。《理解民生》的作者之一陈俊彤说:“这次社会调研和报告撰写让我深入实践如何去构思、选题、调研、分析、总结和写作。”
涵育学生家国情怀 尝试特色课程思政
“理解系列”初版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在深入理解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公共精神、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
深入的社会调研丰富了同学们对社会体验,让他们服务社会、担当责任的意识也更为强烈。《理解民生》的另一位作者马晓蓝对此深有感触:“纸上得来终觉浅,走入社会民生的调查实践让我做到知行合一,更加全面而深刻地掌握课程知识,同时也引领我们自发地关注老年人、儿童和社会弱势群体,加深对社会民生问题的思考。”
“青年中国说·理解系列”丛书主编、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院长谭安奎表示,“理解系列”是学院师生同业共修的一项事业,是学院对立德树人新形式的一种探索。
在谭安奎看来,开拓新知源泉、操练研究方法、提升家国情怀、反哺课程思政,这是学院对这套丛书的四个期待。在共同的思政课程之外,大学中的各学科、各专业如何发掘课程教学中的思政要素,这是一个亟待回答的课题。学院希望把不断扩展的“理解系列”打造成具有学院和学科特色的课程思政的载体,为课程思政提供“硬核”支撑,因为由青年学生讲述的具有较好学术含量的中国治理故事,如果应用于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的相关教学过程,其中的价值、情怀更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参与:刘锦鹏)